繁体版 简体版
158TXT > 历史 > 时空过客4251 > 第五百七十二章 悄然变化的南方局势

所谓的八路还真不是随便说说,因为在和共军打了大半年之后,日本人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:

不管他们往哪个方向打,只要碰到共军往往都占不到多少便宜,甚至还可能吃上不少亏。

反之,如果打的果军,那一般都能攻城略地,占领好大一片地盘。

所以这被程刚私底下拼凑出来的八路大军,至少其中秦岭-淮河以北的六路眼下已经凑齐了。

而且除去洛容洹的冀鲁豫根据地尚未成型之外,其余五路此时基本都具备了与日军独立作战的能力。

接着再来到37年元月,红军还真的总结过去半年的作战经验,再结合对将来战略的预测,将既有编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,组建了六路纵队。

而且这六路纵队和前面所提的八路北方部分基本相差无几,以其中最核心的太行山脉为例:

北段一纵以张垣为基地,兵峰直指平津两市,中段二纵以阳泉为基地,对准正定周边的冀中平原,南段三纵以长治为基地,隔山遥望豫北的黄河两岸。

再加上坐镇冀鲁豫的六纵,恰好将这大半条平汉线两面合围,而且西侧太行三纵的后方,也有同蒲和平绥两条铁路作为支撑,算得上攻守兼备。

当然了,如果果党再拉胯一点,完全挡不住日军的南下攻势的话,或许这个摊子还要继续拉大,说不定为了对付散开来的日军,光在北方就能凑出八路纵队。

然后干脆在南方设立四支新军,这可就当真齐活了!

而以目前果党的尿性,说不定还真能把类似的场面给搞出来,毕竟常公嘛,不都是“对外我唯唯诺诺,对内我重拳出击”么?

要说这过去的36年里发生的大事,第一肯定是日军入侵华北,第二则是共军吞并川蜀,至于这第三,则必须得轮到常凯申当主角了。

36年5月,南方实力派领袖,同时也是常凯申在果党内部最大竞争对手之一的胡汉明病逝。

或许是因为收到日军侵略消息的刺激,胡汉明的脑溢血比历史上提前了七八天爆发,但这并不影响大局,关键是这位政坛对手逝世之后,常凯申终于等到了对两广下手的机会。

反正别管什么外敌入侵不入侵的,外部的侵蚀越是紧迫,常凯申就越是需要尽快找到一个对内的突破口。

否则真和日本人打起来的话,困守长三角的金陵政府可就彻底成了个瓮中之鳖,都不用洗了,直接躺平睡吧。

沿着长江顺流而上确实是个转移的好办法,至少截止36年上半年,长江两岸的城池基本都掌握在果党手中。

唯一需要顾虑的就是两侧赤匪会不会趁此机会从中作梗,即便加上英法美等国的舰艇护持,遭殃军也不敢保证就一定不会出什么岔子。

如此一来,重重压力就逼得果府更加迫切地发动对内战争,北边对日兵线退了又退,南边却还在不断加大对赤匪进剿的投入。

只是剿匪剿了这么多年,果军还是没得什么长进,期间好不容易发愤图强总结教训培养出的新兴力量,又在土共这铜墙铁壁面前层层受阻。

渐渐的,敢打硬仗的将领不断消耗掉手中的精锐,整体实力不增反降,果府也因为财力不济难以及时补充损失,导致只有那些晓得留一手的家伙笑到了最后。

所以常凯申只能悲哀地发现,这匪他是越来越剿不动了,但他总得想办法给果府找条出路,胡汉明之死便提供了这个机会。

所谓的南方实力派领袖,其实主要就是桂、粤两派一同推出来的反常牌匾,如今的南方,也就这两家还有余力举旗和金陵中央抗衡。

尤其本时空当中,桂系借着果共双方于两湖大战的契机,来了一招渔翁得利,不费一兵一卒就占了湘江流域,只给金陵政府留下了一个岳州城。

而陈济棠则通过替土共做中转贸易的便利,从中抽取了不少利润,小日子过得是相当的不错。

甚至到后面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,在土共的协助周旋之下,李宗人也凭借自身实力分得了一杯羹,这又进一步加深了两广之间的联系。

如此种种,不仅被常凯申看在眼里,英法等国也开始有所警惕,毕竟他们并不期望看到夏国南方,出现一个亲共且占据三省要省地的势力。

最后当矛盾集中在一起爆发,便是从36年6月开始的两广事变,而且因为如今国内局势的复杂性,整个过程一直拖到了11月才告一段落。

当然,或许是日军和红军在下半年搞出了接二连三的大动作,竟使得这次几乎改变大半个南方的事件,居然并没有激起多少浪花出来。

在外界看来,桂粤一派最大的问题就是和共党走得太近,这倒不是他们主动如此,事实上之前无论桂军还是粤军,都曾主动参与过对土共的围剿。

但是实力更加不济的他们,早早认识到了和土共对抗的问题,要知道,他们若是在剿匪中有了损失,金陵那边可不会给半点补偿,甚至还很可能因此被反咬一口。

随着从共党手中赚得的收益越来越多,桂、粤两派的态度就愈发暧昧,只不过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一点,想当好墙头草也是需要实力的。

之前列强和果党碍于土共的存在,担心对桂系下手会引发共军下场占便宜,所以暂时容忍了桂系的壮大。

但在土共已经彻底成势的现在,自然就顾不上那么多了,必须整合手中所有的反赤力量才行,甚至包括日本人也是这么想的。

治不了共军,还治不了你?有洋爸爸撑腰,常凯申硬是顶着国内舆论的压力,从桂系手中抢下了湘江沿线,然后强逼陈济棠下台,端得一个大大的威风。

其实这个过程压根就没怎么闹大,甚至连一场像模像样的仗都没有打出来,从头到尾,简直和一场闹剧差不多。

常凯申可谓是发挥了极高的政治手腕,借着洋人的威势和金钱诱惑,直接瓦解了前线桂军。

要说李宗人治军的水平还是可以的,但是湘、桂两省之间的交通毕竟不如长江水道,即便他与白崇喜两人轮流坐镇潭州,也很难扭转当地驻军渐渐离心的现实。

尤其是在红军于10月全面拿下川蜀之后,果府和列强都纷纷加快了对两广下手的步伐,以求早日组建新的防赤阵线。

最后赶在了10月底,当数艘军舰搭载着遭殃军士兵抵达潭州的时候,仅仅只是象征性地开了几炮,城内桂军便在军官的带领下望风而降。

不过说得严谨一点,考虑到桂军本来就隶属于果军编制,这或许也可以称之为换防?

总之当被日本人临时引到羊城的李宗人和白崇喜反应过来时,整个湘省已经变色了。

至于李宗人为何会去羊城,这同样也很有意思,日本人和法国人以支持两广反赤的为由,声称要为桂粤两军提供大量武器弹药。

而李宗人则打着一致对外的口号,对外说去羊城和陈济棠商议联共抗日的事宜。

具体的真相到底是什么,这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了,反正对于李宗人而言,这其实就是英法日美几乎所有列强全部放弃了他,联起手来将其推下了台。

以民国政治的传统,一个失去洋人撑腰的军阀,是几乎没有任何坐大可能的。

这也是为何除了部分嫡系之外,剩下这几年收编来的旁系都纷纷弃桂军而去的原因之一。

作为最后的输家,李宗人不得不退守桂省,陈济棠干脆就直接下台,一眨眼这个湘桂粤铁三角便分崩离析,脆弱得超乎想象。

当认识到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后,老李也曾设法向土共求援过,但之前他已经多次拒绝了加入华夏共和国的邀请,政治态度也一直摇摆不定,红军很难为了桂系的利益而轻易去火中取栗。

打个不恰定的比方,这时的果党有点像被逼到墙角的恶狗,会咬人的狗自然是要除的,但没必要赶在它还有反抗之力的时候,就急急忙忙上去补刀。

而且此时全国红军的主要重心还是放在了北面的抗日前线,华南局已经前后派出了三波部队北上支援抗日,暂时还没有余力发起对外战事。

更何况,如果桂军和果军真的打起来了,那土共或许还能趁机找到果军阵线的漏洞抽它一棒子。

但这次他们做得几乎是滴水不漏,即便土共情报部门提前获知了消息,复杂的局势下还是难以下手,哪怕他们提醒了,也要李宗人会信才行。

总的来说,主要是桂军实在就烂泥扶不上墙,搞起政治来的确比不上常凯申,能够平白多占湘省四五年,都算沾了土共的光。

而这赢家自然非果府莫属,不过这种胜利从历史全局来看,其实更像是一次回光返照,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是凭借自身实力镇住两广。

毕竟就连日本人都站到了金陵那边,不仅派出军舰帮着遭殃军镇压桂军,还暗中利用情报网络对李宗人下绊子。

这一方面展现了果党深厚的“外交底蕴”,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已经把能够打出的底牌,几乎全都给打光了。

北方果军在防日阵线上大步撤退,很难说与这点没有半点关系。

起码从常凯申还有兵力威逼桂军,并在长江沿线布置军队防备红军来看,他是肯定没把抗日放在前列的,说不得连前三都算不上。

另外,果党和日本这两家,一边在北面营垒相对,一边在南面通力合作,这关系处得,必须得称上一个奇葩了。

但无论他们做何挣扎,都改变不了土共继续壮大的现状,当帝国主义空前绝后地联合起来时,红军也已然具备了与其对抗的能力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